走进成武县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0-05-15 阅读次数:

走进成武县博物馆,领略成武的历史人文。迈进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仿西周大鼎----郜鼎。

 

微信图片_20200622174019.jpg

郜鼎是郜国初封时武王赐予的祭祀重器,为国之象征。后面是一座浮雕墙。

 

微信图片_20200624094056.png

浮雕的左篇,是分封郜国、武王赐鼎的场景。中篇是郜国公硕父端坐,郜鼎传世。背景为甲骨文,文意为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浮雕的右篇,寓意文蕴成武,人杰地灵。 


第一展厅  文韵成武展厅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成武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保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和生产生活用品。

微信图片_20200624143934.jpg

历史文物展示区

微信图片_20200624143951.jpg

微信图片_20200624145022.jpg


部分展品介绍


陶弯管,是用黏土烧制而成不透水的陶质管,也是最古老的用于下水管道工程的材料之一,采用承插方式连接,分直管、异形管、地漏管等。该管为泥质加砂红陶管,整体呈直角弯曲状,子母口,便于插接,鼓腹,表面饰点状纹,整体线条流畅优美,是周代城市排水设施的实物见证。1986年成武故城址出土。这样的周代排水管在全国是罕见的。

微信图片_20200624150547.jpg



保晋戈,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主要的常用格斗兵器,横刃,青铜制成,装有长柄,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是车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在古代战争中能够大范围内挥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极强的杀伤性,尤为适宜于在战车上进攻时使用。该戈青铜质,为战国时期兵器。素面,援长于胡,根部有一半圆孔,前锋上下两刃作弧形相交成锋尖,下刃延至胡末端,胡垂直,靠栏处有一个半园穿孔,胡一侧有铭文,竖阴刻篆文“保晋戈”三字;内呈长方形,尾端微弧形,中间有一钥匙状穿孔。援长11.35厘米、胡长6.2厘米、内长5.1厘米,小台遗址出土。

微信图片_20200628101803.jpg



五彩抄手瓷人(女),宋代瓷塑,五彩,胎体较薄。整个造型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坐于椅台上。头戴花冠,面目慈祥,黑彩涂绘表示头发,发半露,梳鬏。黑色彩绘眉眼,红彩点唇。额心点绘有红色太阳花,两眼梢各有一红色妆饰。鬓两侧有细细的发绺垂下。身着左衽红白花镶绿边的广袖衫,里面穿红色绿边右衽内衣,仅露领口。脖子上带有花状挂饰项圈。下身穿红花白裙,裙腰高提,束于胸下,黄板革带紧扎,交袖抄手。裙前有红边绿色垂绦,足蹬白舄。通高31.4厘米、底长10.3厘米、底宽10厘米、肩宽7.6厘米。1973年张吕庄堌堆遗址出土。

微信图片_20200628101921.jpg



第二展厅  商贾成武展厅

 


我们现在进入的展厅是商贾成武展厅,成武历史悠久,出土有大量古钱币,仅馆藏数量就达15万枚之巨。有商周时期的蚌贝、骨贝、春秋桥币、战国布币、刀币,秦半两、汉五铢等,一直到中华民国时期的机制铜板和纸币,基本不断代,其中不乏珍品。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039.jpg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043.jpg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046.jpg



部分展品介绍



骨贝,是一种人工仿制贝,用兽骨刻成,较扁平,上下两端较锐,成板状的枣核形。一般因与铜器长期接触,出土时多呈翠绿色或淡绿色。

骨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最早出现在夏末商初,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贝币使用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通行铸钱,贝币等原始货币被废除,在《说文·贝部》中有“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说明。

这组西周骨贝币最大者长2厘米、宽1.5厘米、厚0.45厘米,2006年成武县文亭山遗址出土。呈扁平状,腹面稍微鼓突,中部有两穿孔,中间刻有一凹槽,槽的两侧刻有栉齿纹。背部磨平,使用痕迹明显。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237.jpg

 


蚁鼻币,又称蚁鼻钱、鬼脸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地区流通的铜币,高约1.8厘米,重约3克,形似海贝,是从贝币演变而来的。其名称乃因其形象而得。钱币的正面有阴文,下端有孔,但大多未穿透。最普通的为人脸形,文字多见为“咒”“紊”。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326.jpg



崇宁通宝花边铜钱,直径3.4厘米,正面模铸旋读阳文瘦金书体书“崇宁通宝”四字,四周有在使用过程中人为刻划的锯齿纹。1987年成武故城址出土。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418.jpg

 


大观通宝铜钱,直径4.1厘米、厚0.3厘米。正面模铸直读阳文瘦金体书 “大观通宝”四字。1987年成武故城址出土。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454.jpg

 


第三展厅  金石成武展厅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金石成武展厅,即古代碑刻展厅。成武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下大量历史石刻,其中有多通碑刻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739.jpg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743.jpg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746.jpg



卧化塔造像碑,卧化塔,位于大田集镇田塔村东侧,始建于唐朝初期,此处原有兴善寺,规模宏大,二十世纪初毁于战火。2019年10月,卧化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化塔为方形楼阁式石塔,由塔刹、塔身、基座三部分组成,原有七层,现存五层。高5.82米,因该区域属于黄泛区,基座及一层底部现被掩埋,掩埋深度1.94米,露出地面高度5.82米,底边南北长5.45米,东西宽5.04米。塔身为青石层层干垒而成,每层石块不平及接缝较大处用石块垫塞,每层塔身皆有收分。基座为四级如意踏步,塔身上窄下宽,收分明显,南侧塔身底部设有塔室。这两块造像碑原来就处于塔室。两碑正面均有佛龛,左右两侧均饰有线刻的海水纹。东壁石造像佛龛内浮雕刻有:一层飞天;二层中间为释迦牟尼,左侧以次为阿难和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右侧依次为迦叶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座下为二力士,两侧分别有一侍者;三层为11位供养者;四层15位供养者。佛龛右面竖刻“大唐开元圣神神武皇帝供养”,左面竖刻“大唐开元皇后供养佛时”,下面还刻有供奉人及碑文。西壁石造像佛龛内浮雕刻有:一层飞天;二层中间为释迦牟尼,后为火焰背光,上饰华盖,左侧依次为阿难、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金刚,右侧依次为迦叶、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和金刚;三层为舞乐场景;四层为12位供养者;佛龛右面上刻“鲁郡  金乡县”,左面下也刻有供奉人及碑文。

微信图片_20200628103104.jpg

天宝元年卧化塔造像石

微信图片_20200628103222.jpg

天宝二年卧化塔造像

 


《圣旨加封碑》,是元代重修成武文庙时的圣旨碑,刻立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碑通高260厘米,宽89厘米,厚27厘米。螭首,额阴刻篆字“圣旨加封”四个大字。碑身左部为八思巴文的大元皇帝圣旨全文,右部则为该圣旨的汉语译文。八思巴文系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史称“八思巴蒙古新字”。该字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组成,也有一些梵文字母,甚至还包括几个新造字母,只是字母形体大多呈方形。八思巴系西藏萨嘉人,本名罗卓坚赞,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据说,因其三岁能讲喜金刚修法,听众无不称叹,于是称之为“八思巴”(藏语意为“圣者”)。元至元年间,奉诏创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1269)颁行全国,史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文”。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行全国,最终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里。该碑主要内容是元朝皇帝崇尚孔子并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的事宜而下的旨意。此碑作为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八思巴文碑,对研究蒙文演化、了解当时元朝中央政府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意义。

微信图片_20200628105743.jpg

圣旨加封碑阳面

微信图片_20200628110101.jpg

圣旨加封碑阴面

 


《太极真人说报父母恩重经碑》,太极真人说报父母恩重经碑,刻于宋乾德五年,该碑原处于白浮图镇苏阁村,2000年发现于李菜园村。碑文内容与佛说父母恩重经内容相似,都是劝善行孝让世人孝敬父母,不同的是该碑是以道家口吻叙说父母恩重的碑刻。根据国家文物局最新统计,目前是全国仅有的一通以道家口气叙说父母恩重经的碑刻。

微信图片_20200628110523.jpg

 


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通高209厘米,宽89厘米,厚22厘米,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书法代表作。该碑正楷,其书法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内刚外柔,字形稍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疏灵秀润,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然端视之,其一纵一横,无一平铺而过者;每一点划,无不精思附会,如见血脉之流动。书法艺术极高,被誉为唐碑第一。

该碑碑文33行,2040余字,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踵千年之圣,志在于求仁,创立儒教,及儒教创立后至唐朝的兴衰过程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重弘儒教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氏哲子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洋洋洒洒,珠玑连篇,极富文采。初刻于唐贞观七年,唐末原刻石即已不存。宋时传世《孔子庙堂碑》的唐拓本已极为珍贵。北宋黄庭坚诗云:“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后陆续有《孔子庙堂碑》的摹刻出现,据“梦虎道者”跋:“庙堂碑有四,一在西安,一在曲阜,一在成武,一在饶州之锦江书院。饶州、曲阜本皆未之见。”今国内仅存二摹刻本:一在陕西西安碑林,为宋太祖建隆、乾德年间由王彦超摹刻,世称“陕本”或“西庙堂”,因字体较肥也称“肥本”;一在山东成武,亦称“成武本”或“东庙堂”,因字体稍瘦,又称“瘦本”。城武本《孔子庙堂碑》于北宋1025年-1063年之间,由成武人庞籍为家乡修建孔庙时携唐初《孔子庙堂碑》原拓着人复刻。宋末,因河患被掩埋于地下,元至正年间出土。元至正二十六年,虞堪为此作序,方得到世人重视。该碑无论行次排列,还是碑版内容,均同于唐初刻本,加之雕工技艺精湛,褒其虞世南书法用笔神髓,被誉为稀世珍宝。

该碑无碑座,原镶嵌于成武县文庙墙壁之上的,碑体残缺,局部碑文剥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县副食品加工厂用于做糖的砧板,后又为稳定机座在碑体上打有8个直径1厘米的穿,直到20世纪80年代方被追回。

微信图片_20200628110806.jpg



张寿墓碑,全称《汉故竹邑侯相张君之碑》,因张寿字仲吾,故此碑又名《张仲吾碑》,东汉建宁元年立。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为该碑作跋,称该碑为蔡邕所书,并收入其编写的《集古录》中,后人及一些金石著作和志书均沿用此说。欧阳修见到此碑时尚完好无损。南宋金石学家洪适《隶释》录碑全文,碑凡五百四十二字。明代该碑仅存上段十六行,每行十四字。后被凿为碑趺,中间凿去四十字,仅存一百八十四字,又因自然剥蚀毁损三十字,现可识读者一百五十四字。明万历年间,该碑由成武县令把其镶嵌于孔庙戟门东壁。康熙年间,移于学宫。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成武知县林绍龙在碑座处嵌上木刻,并做题跋,将其砌于“敬一亭”廊壁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文庙拆除,此碑移至成武县干部职工业余学校,砌在西屋墙内。

该碑为隶书,结字方整,中宫紧密,左右开张,多用方笔,书风淳古老健。字形结体或大或小,或长或扁,不囿于线格,均由笔画和字的结构决定,无拘无束,一任自然。横划以方笔起始,笔笔如铸,撇捺波挑,自由奔放,雄迈静穆,变化多端。细微之间,横生妙趣,故显遒古雄奇之姿。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方朔、邓石如、朱彝尊、牛运震、翁方纲等均考证过此碑,并作评题跋。清隶书宗师邓石如三十岁得此碑帖,终生临摹,妙得其趣,称“汉隶古朴雄奇,以《张仲吾》为最”。公元1929年上海扫叶山房《四体大字典》曾选用其中部分字做范字;公元1978年齐鲁书社出版《山东秦汉石刻》刊用该石影印拓片,并作介绍;《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也介绍了该碑书法;公元1987年该碑单行碑帖出版发行。近年来,不少著名书法家专程来成武观赏该碑。1979年该碑被公布为山东省重要碑刻,列入国家珍贵历史文物。

微信图片_20200628111014.jpg



第四展厅  翰墨成武展厅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涌现出众多的著名书画家,给人类留下了很多艺术水平高超的作品。该展厅除精选出馆藏部分绘画精品外,还展示了部分馆藏的古籍精品,以供广大观众和书画爱好者观赏。

微信图片_20200628111154.jpg

微信图片_20200628111200.jpg

 


部分展品介绍



张瑞图行草条幅,绢本。残纵157厘米,横57厘米。张瑞图(公元1570-1644年),明代官员、书画家。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内容为五言诗,经二次揭裱时致残。现存三十六字:“□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脆添生菜美,□益食单凉。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蟠水府,百里独苍苍。”左下署款“果亭山人瑞图”,钤白文印章“张瑞图印”和朱文印“大学士章”各一。

微信图片_20200628111356.jpg



高凤翰草书诗轴,纸本。纵149厘米,横45厘米。高凤翰(公元1683 -1749年),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为清代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扬州八怪之一。该诗轴为高凤翰晚年时左手书五言诗一首:“仙子绿云裳,高骖白凤凰,瑶池新燕罢,飞出紫霄旁。”署款“右题芭蕉双钩竹 老年左手”。款下白文印“雨亭仲子之章”和朱文“高南村书画印”各一方。

微信图片_20200628111624.jpg



光绪三十年圣旨,颁于(公元1904年)。绢本,长212厘米,宽32厘米。圣旨为蓝、红、黄三种颜色彩色锦缎,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行文为先汉文后满文,中间加盖满、汉字皇帝朱文玺印两方。

微信图片_20200628111848.jpg



周硕工笔牡丹中堂,作于清康熙已巳(公元1689年),绢本。纵195厘米、横97厘米。周硕,贵州盘水人,清初画家,擅画牡丹。设色没骨彩绘,工写兼致。画面采用红、黄、白、粉、绿、紫等矿物质颜料,所绘牡丹至今仍艳丽如初,光彩夺目。牡丹花朵千姿百态,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枝干峥嵘傲立,疏密有致,反转向背,姿态各异。右上款署“康熙已巳春仲  盘水周硕写于绿怡轩中”。朱文印一方。

微信图片_20200628112047.jpg

 


第五展厅  人文成武展厅



成武千百年来邹鲁遗风不坠,志士仁人辈出。本馆择成武历史上以来侍亲至孝,为官清正闻名的“乡贤”十三人,并古人伯乐、彭越、近代周自齐、宋还吾等人入此展厅,彰其志向品德,以冀游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

微信图片_20200628144544.jpg

微信图片_20200628144547.jpg

微信图片_20200628144550.jpg

服务电话:

0530-3878676

地址:

先农坛街与凤仪路交汇处

关注我们